伏犀(fú xī),又称为“伏羲之犀”,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文化象征,是指旧时候画有麒麟、龙、凤、犀等吉祥动物的东西,在其下面盖上红色的布或绸子,意为遮盖祥瑞之物的吉祥符号,以保护其神秘力量。
伏犀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与信仰,人们认为它是神秘的象征,信奉它能够招财进宝、保家卫国。据史料记载,早在汉代就有制作伏犀的传统,而到唐代才逐渐成为流行的风俗。唐朝的文人学士如白居易、杜甫、王之涣等都曾提到伏犀的存在。伏犀在明清两代尤为盛行,成了一种重要的民俗文化。
在民间,伏犀通常是用黄金、银、铜等金属制成,也有用陶瓷、玉石等材质制成的。制作的过程需要许多工艺技巧,如锻造、雕刻、烧制等。在众多的金属制品中,铜制伏犀最为常见,不仅形态各异,工艺也十分精湛。其中,永康伏犀便是铜制伏犀中的代表作。
永康伏犀,源于浙江省永康市,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代表之一。其制作工艺十分独特,需要经过数十道复杂的工序,手工制作精细、工艺复杂,不仅具有浓重的地方色彩,更能体现出中国传统工艺的精髓。永康伏犀的形态各异,有一只犀牛、两只犀牛,也有犀牛孪生、犀牛凤凰等形式。
永康伏犀的寓意也十分深刻,它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祥瑞与永恒,象征着幸福、美满、安康和吉祥。在民间,人们常用永康伏犀来祈求平安、健康、幸福,供奉在家庭中或作为礼品送亲朋好友,寓意着希望他人同样拥有幸福和美好的生活。
伏犀文化不仅在永康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地方色彩,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它在历史的长河中,见证了中国人民的信仰与文化,代表了中国古代智慧与奉献的理念。此外,伏犀还代表着民间对生命的敬畏,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教育材料。
然而,随着时代的变迁,伏犀文化也面临着许多挑战。在当今社会中,许多古老的文化和传统正在消失。而伏犀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,也需要我们重视和保护。只有通过对伏犀文化的传承与发扬,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其含义和精髓,让伏犀文化在新的时代中得以延续。
综上所述,伏犀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代表了中国人民对幸福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。通过对伏犀文化的传承与发扬,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,同时也能让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世界中得以传承和发展。
面带伏犀必显贵
这句话出自《庄子·内篇·大宗师》,意思是如果面部有伏犀之形,就一定会显得高贵。伏犀是指额头正中有一道纵向的骨缝,类似于犀牛角的形状。在古代,人们认为这种长相非常少见,因此被视为宝贵的美德。很多贵族和皇帝都被描述成有伏犀之形,认为这是至高无上的象征。
伏犀的意思、拼音、近义词、反义词是什么
伏犀(fú xī),又称倒戈卸甲。意思是放下武器、投降。近义词有投降、缴械、投降认罪等。反义词有坚守、顽强抵抗、死战到底等。
鼻梁塌陷终成空
四肢羸弱步难行。不知何日身躯强,再见青山笑春风。
伏犀词语解释
伏犀来源于中国古代的传说,意为野兽伏在河边等待犀牛出现,一旦犀牛出现,野兽便趁机袭击猎食。在现代汉语中,伏犀多用来形容人们等待着某个时机出现,以便能够抓住机会。
俗语伏犀贯顶
伏犀,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典故。相传,在古代中国,有一只犀牛在林中行走,不慎撞上了一棵树,被一根树枝刺伤了眼睛,疼痛难忍。犀牛想要把木棒伸进眼睛里面,希望能够挑出刺,但却不知道该怎么对准刺。于是它想到了一种方法,就是先嗅一嗅树枝的气味,然后左右移动头部,最后迎着气味的方向把木棒伸了进去,成功地将刺挑了出来。“伏犀”这个典故,比喻遇到困难时,要想办法化解,不能想当然、单纯地去处理问题,需要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。而“伏犀贯顶”的成语则是形容人做事精通方法,善于处理棘手问题的能力很强。例如:这位领导处理问题的方法真是会伏犀贯顶,非常高明。
伏犀的解释及意思
伏犀是汉语成语,指默默地思考问题,如同犀牛在沉思一样。比喻思虑周详,不轻易发表言论。也可以表示对刻苦的思考和研究的赞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