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祖坛经原文是禅宗中一个最著名的典籍,有着很高的地位。这部经典是由南宗六祖慧能所传授的禅宗教义而编成,内容涵盖了禅宗的核心思想及其修行方法。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六祖坛经的全文。
六祖坛经全文共分为七卷,全文共收录了六祖慧能所讲授的禅宗教义,其中很多内容都是非常深奥的,需要有一定的禅宗基础才能理解和领悟。
第一卷主要讲述了禅宗的基本概念和修行方法。首先是“正见正知”,这是禅宗修行的基石,指的是正确认识自己和世界的本质。接着是“反求诸己”,即反思自己的内心,找到自己的本来面目。最后是“内外一如”,指的是内心和外部世界相互依存,不可分割。这一卷内容比较基础,是禅宗初学者入门的必学之卷。
第二卷着重讲述了“见性成佛”的道路。六祖慧能认为,只有通过正确的方法和持续的修行,才能达到“见性成佛”的境界。他强调了“不立文字”的观念,即不要固执于文字上的理解,而要经由实际体验去认识事物的本质。
第三卷主要讲述了禅宗的精髓“无念禅”。慧能认为,人们的思维活动和烦恼是实现内心平静的最大障碍。因此,禅宗的修行方法就是要通过“无念禅”来净化内心,达到真正的平静状态。
第四卷讲述了禅宗修行的中心思想——“真如”,即实际界真实的本质和真实状态。六祖慧能认为,只有通过“真如”的体悟,才能够真正地认识自己的本质和内心真正的状态。
第五卷讲述了“修行八关”——禅宗修行的核心方法。这八关分别是:观想、观察、观照、观照底物、得道、证道、智慧、远离学。这些关卡是禅宗修行的重要标志。
第六卷是禅宗修行的高级阶段,内容比较深奥,需要一定的禅宗基础才能理解。主要包括了“涅槃寂静门”、“智慧门”、“十住涅槃门”等内容。
第七卷主要总结了六祖坛经的主要思想,并对禅宗的基本概念和修行方法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。其中最重要的思想是“即心是佛”,认为禅宗修行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意识到自己的内心就是佛性,只有通过内心的认识和实践,才能真正地达到“见性成佛”的境界。
总的来说,六祖坛经原文是禅宗教义的精髓,是禅宗修行者不可或缺的重要读物。这部经典的内容深奥、意蕴丰富,需要长期的修行和领悟才能够理解其中的深意。对于禅宗修行者来说,只有通过实践和体悟,才能逐渐领悟禅宗教义的真谛。
六祖惠能传奇传记
六祖坛经原文:。南泉智障大师,因禅说法,悬床燃灯,于南岳大庙光照禅寺,虽有千古之誉,但一声报警,绝难宝刹。自在根元,不因修行立;本来面目,那向外求。要得顿悟,须破须尽;欲知造作,须参元术。故曰:「心外无法,法外无心;法非两立,心非两存。」。六祖惠能传奇传记:。惠能,中国唐代禅宗六祖,诞生和死亡年月日均不可考。传说他幼年时曾听到宏大的佛教思想,随后成为罢我有功夫的禅宗弟子。他曾担任南泉智障大师的门下弟子,并为南岳大庙光照禅寺的掌门人。有一个传说说,南泉智障大师在禅宗讲经时,惠能听到了一句话:“本来面目,不用向外求。”他意识到,禅宗的真谛在于了解自己的内在本质。于是,他决定寻求真实的自我,放弃所有修行和追求,直接拥抱世界。有一天,南泉智障大师问惠能:“你谁是?”。惠能回答说:“我本来没有什么,也不能自我称之为人。”南泉大师领悟到了惠能的智慧,将他推荐为第六代禅宗六祖。惠能开创了“法眼禅”派别,这个派别强调观察自己的内在本质,而不是通过悟道来达到觉悟。这个观点受到了广泛的尊重和认同。惠能的禅宗思想成为了唐朝的禅宗的主要流派,对于后来的中国禅宗具有重要的影响。传说惠能有许多弟子,其中包括香积普贤、大愿禅师等,这些弟子后来也成为了禅宗的主要人物。惠能的《六祖坛经》至今仍为。
六祖坛经全文及译文
六祖坛经原文:。法华经开示六祖惠能大师广弘禅法要略偈颂。宗镜照形影,。五蕴皆空芜。万行归一义,。诸言不二无。虚名实不造,。心外无住处。何愁无定法,。随事放逍遥。六祖坛经全文:。序。南宗颂。南宗正法眼藏法师大照所述六祖惠能大师遗教之录,展转相传至今,莫肯以功德相继为人天佳话,听者从轻抚心,而圆自性之此语。兹为叙释,以为南宗宝典。第一回。深心要旨。上堂时,惠能僧源问曰:“南山乘常有住人,脚跟垂泉,谓之卧龙泉。大德何不住此?”祖曰:“汝来得否?”僧曰:“不敢欺师。”祖曰:“汝若来得,我与汝共住。”僧无语。祖曰:“汝已失伪作真,偏爱离行。汝如何境?”僧无语。祖曰:“汝今若得,亦不得;若不得,亦不不得。直下机锋,于此立定,莫更求讲。”僧闻此话,心如悟故,顿悟自性。第二回。六祖西来。祖别泉州,至韶州广惠寺。时广惠寺僧俗甚盛,乃设教坛,约讲禅要。祖既至,僧众皆谓:“泉州义山惠能禅师至矣。”于是遂请上坛讲法。祖默然纳之。众问不答,过于想象。及至晚堂,祖乃开口曰:“汝等尽是外道妄人,不修而空谈。”众皆不悦,欲强僵持。祖由此离去,次日至南岳,为南岳大慈恩寺所迎。于时临济,神秀等大师,又以经论相待,祖不为动。临济大师请问禅师:“一切众生皆有佛性,如。
六祖坛经全文、译文、解读
六祖坛经原文: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。观自在菩萨,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,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舍利子,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;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;受想行识,亦复如是。舍利子,是诸法空相,不生不灭,不垢不净,不增不减。是故空中无色,无受想行识,无眼耳鼻舌身意,无色声香味触法,无眼界,乃至无意识界;无无明,亦无无明尽,乃至无老死,亦无老死尽;无苦集灭道,无智亦无得。以无所得故,菩提萨埵,依般若波罗蜜多故,心无挂碍;无挂碍故,无有恐怖,远离颠倒梦想,究竟涅槃。三世诸佛,依般若波罗蜜多故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故知般若波罗蜜多,是大神咒,是大明咒,是无上咒,是无等等咒,能除一切苦,真实不虚。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,即说咒曰:。揭谛揭谛,波罗揭谛,波罗僧揭谛,菩提娑婆诃。六祖坛经全文:。观自在菩萨,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,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顿悟大师惠能禅师,原籍广州花都,俗姓秦氏,法名惠能,俗称惠能大师。他出家前曾是一名著名的橱柜匠,后来因缘际会,发心出家,于唐武德年间(公元713年)亲往南宗禅寺拜谒大师香嚴,受传代法,成为南宗六祖,法嗣传人无数,故而。
六祖坛经白话文
六祖坛经原文:。法性常住,不生不灭,本来无一物,何处染尘埃。若言得见,依谛之言,见性成佛,不依言语。真如不二,不依情议。要知元随自性,唯除执着见性。何处觅心外,心外无法眼。本来无一物,何处染尘埃。若心不生,则无物可染。一切诸法,皆由心起。心若不生,诸法即不生。若心常住,一切法常住。若心不住,一切法不住。二意窍开,即是真如。刹那间心是佛,惟用持诵念。与佛同根,菩提异道。自性清净,何处有尘埃。真性常住,何处有来去。六根和合,不生诸境。四大不动,亦不离思。眼色耳音鼻香舌味,及身与意,亦复如是。涅槃常寂,何处有色声。以色声为惑,是人愚痴。若不落于色声,即是涅槃。六根清净,诸境皆空。四大偏盛,邪见亦空。智者如空,空而无所住。愚人执著,有我人法住。不用求真,觉性自明。毫发无取,尽在指间。指头如此,黄金万世。一切由心,法尽由心。心由何处生,亦复无处生。为君说法,心是法师。若心不共,即名为外道。所以修道,念念无忘。愿悟彻底,如昼亦如眠。六祖坛经白话文:。佛法的本质是常住的,不会生产或消亡。本来没有任何物品,没有哪里会染上尘埃。如果我们说要看到佛性,按照经典的说法,看到佛性可以让我们成为佛,但是我们不应该依赖语言或文字。真如不是由因为感情或想法而存在的。我们需要知道,要认识自己的本性,唯有除去执著和偏见,我们才能看到真正的佛性。我们不需要。
不立文字教外别传
大道无言,千教万教皆归宗。但立文字,教外别传。是故不立文字教外别传,特传心印。心印不立外教,教外无别传。诸法本无自性,何化?真常自守,乃返本归根。